2024
七月

23

248

【公教新闻】| 教会牧灵关怀“外来媳妇”

1231231

外地媳妇如同撒辣,最终也会成为蒙恩之人。她们以撒辣为榜样,在天主的光照下活出精彩的人生

据信仰通迅社报道,“外来媳妇”是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的现象,其成因复杂。从男女性别比例失衡,到重男轻女、传宗接代等落后观念,特别是在经济贫困、落后地区,大批“外来媳妇”应运而生,有的甚至是人口贩卖的受害者。

7月30日,世界打击贩卖人口日活动,就是邀请全世界高度关注这一社会顽疾。历来将以爱德精神关注弱势群体为己任的天主教会团体,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关怀“外来媳妇”的责任。因为公教信仰的核心是爱德,关爱弱势群体是善度信仰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。《信德网》上发表的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研究员,长期从事中国天主教历史研究的康志杰教授的《KSB天主教会关爱“外来媳妇”的调查报告(1980-2023)》,全面揭示了教会在这一领域中为社会边缘群体做出的努力。

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天主教会在关爱麻风病患者、艾滋病患者、失学儿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对于跨地区婚姻中的“外来媳妇”,教会也高度重视她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。康教授的报告以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,对她们皈依天主教的经历,以及信仰生活对她们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实证探讨,由此展现中国天主教关注底层女性命运的一面。

“外来媳妇”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经济落后和偏远地区,且许多是少数民族,特别是云贵川地区。这些脆弱无助的女性,被边缘化。不仅被社会遗忘,甚至常常被她们嫁入的家庭虐待、遗忘。而许多人在与关怀、关爱她们的天主教会团体的接触中找到了希望和身心的治愈。

康教授在报告中介绍:“近二十年来,有部分外地媳妇领洗入教,神父和修女将她们组成起来,取名为‘撒辣圣经小组’”。取名“撒辣圣经小组”寓意深刻,亚巴郎的妻子撒辣一生曲折, 被奉为以色列民的母亲。给团体命名的司铎进一步解释说:“撒辣的丈夫是信德之父亚巴郎,因为子嗣问题,没有生育之前,撒辣受了很多屈辱和委屈,但最终蒙恩。外地媳妇如同撒辣,最终也会成为蒙恩之人。希望她们以撒辣为榜样,在天主的光照下活出精彩的人生。”

这些女教友因为是外地人而被人看不起。即便是本家族人也看不起她们。加入教会后,她们得到了关爱,不再受歧视了。尽管在去教会参加活动时,偶尔可能会有极个别教友无心带有歧视话语,神长和教友们也会及时制止并批评,决不允许在教会内有地域歧视。每年春节,教会团体都会安排她们进堂。她们称这些活动为“回娘家”。因为远离父母娘家,她们把教会和圣堂当成自己的“娘家”。特别是被拐卖的妇女,格外珍惜“回娘家”的机会,每个主日都到圣堂望弥撒。圣堂成为外来媳妇移居他乡之后的特殊空间,平日里也会不定时相约进堂、念经、祈祷,分享灵性生命的成长、交流生命中的收获与喜乐。疫情期间和后期,为了与时俱进,教会还推出了网上牧灵服务,通过“心灵时空驿站”(线上)让她们分享信仰信德。这些教会里的外来媳妇们,在团体中找到了平静和快乐、找到了心灵的归宿。她们认定教会就是娘家,神父、修女以及教会的兄弟姐妹就是自己的亲人。

“撒辣圣经小组”为例,她们既有不定期聚会,也会在平日圣经分享、祈祷、念玫瑰经。节假日时,会在弥撒后举办分享及聚餐活动。对外地媳妇来说,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,她们可以吃上家乡的美味,唤起遥远的模糊记忆。

在神长指导下,她们寻觅、抉择、获得救赎,通过信仰改变人生的艰辛历程。有的人表示,“一进教堂就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”。有的告诉神父,“因为天主的召叫,自己成为信仰耶稣、追随耶稣的人。身为天主的女儿,有责任,有担当,有使命,一言一行不能给天主抹黑。”有的成长为“撒辣圣经小组”等教会组织团体的骨干成员,亲身感化和温暖新一代的“外来媳妇”。她们在教会内学会了宽容、关爱,纷纷表示“要践行福音的教导,把耶稣的博爱精神传给更多的人,带领更多的人认识天主,活出信仰的真谛。”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